《中国临床研究》
  •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晓山路59号5楼
  • 邮编:210044
  • 电话:025-83243580,025-52240661
  • 国际刊号:ISSN 1674-8182
  • 国内刊号:CN 32-1811/R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点击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 专题研究——深静脉血栓——学术前沿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个性化抗凝治疗策略
    公茂峰,顾建平
    2025.38(2):165-168[摘要][PDF  1283K](78)[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专题研究——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 肺血栓栓塞症诊疗进展
    李建东,郭山峰,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2025.38(2):169-172,185[摘要][PDF  4606K](63)[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机械性取栓研究进展
    朱迪,马坤,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2025.38(2):173-177[摘要][PDF  1506K](50)[HTML]
    Doi:
    阅读评论

  •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中的预后价值
    黎睿,海冰
    2025.38(2):178-181[摘要][PDF  1092K](59)[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邓鑫,苏云,富雨田,张浩淳,张永昆,王洪勋
    2025.38(2):182-185[摘要][PDF  1230K](5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专题研究——深静脉血栓——论著
  • 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姜锐,公茂峰,刘正立,赵伯翔,孔杰,顾建平,何旭
    2025.38(2):186-190[摘要][PDF  1724K](40)[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乔威,刘佳莅,夏成勇,姜伟华,邵泽锋
    2025.38(2):191-195[摘要][PDF  1915K](43)[HTML]
    Doi:
    阅读评论

  • 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联合血尿酸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癌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
    严秋梅,张兴,李玉英
    2025.38(2):196-199,224[摘要][PDF  4005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 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对比置管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
    汪有锦,徐向贤,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2025.38(2):200-204[摘要][PDF  1164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联合血小板预测成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血栓栓塞并发症
    王玥琦,刘小军,陈春艳,秦绍杰,丁会杰
    2025.38(2):205-210[摘要][PDF  1433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关系的Meta分析
    李慧敏,田雨,李宏,李雨露,罗琴
    2025.38(2):211-218[摘要][PDF  3133K](35)[HTML]
    Doi:
    阅读评论

  • Indigo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田中,田志龙,孙鹏程,秦瑞浩,袁福康
    2025.38(2):219-224[摘要][PDF  3362K](37)[HTML]
    Doi:
    阅读评论

  • 彩超联合血清趋化因子配体3及P选择素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袁博,董洪娜,李亚丽,杨文斌,冉超
    2025.38(2):225-229[摘要][PDF  2291K](47)[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不同入路方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性溶栓中的应用
    袁晓璞,杨丽丽,武洪方
    2025.38(2):230-235[摘要][PDF  1720K](48)[HTML]
    Doi:
    阅读评论

  • 基于CiteSpace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可视化分析
    邓鑫,苏云,吴迪,富雨田,张皓淳,张永昆
    2025.38(2):236-241[摘要][PDF  2835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特稿
  • 丁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的主要挑战
    邹怀宾,姚乘轩,段钟平,任峰,陈煜
    2025.38(2):242-246,256[摘要][PDF  5666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临床论著
  • 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曹纹平,王宇航,徐修鹏,王彬彬,徐文华
    2025.38(2):247-251[摘要][PDF  700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清磷脂酶A2和磷酸甘油酸激酶1水平对老年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预后评估
    蔡淳杰,张锦
    2025.38(2):252-256[摘要][PDF  592K](42)[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尿酸/白蛋白比值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无复流/慢血流的预测价值
    龚俊荣,李亚飞,戴贺,朱福雨,陈文婷
    2025.38(2):257-260[摘要][PDF  557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两种融合固定系统在前入路颈椎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张晨,田纪伟,于潇,刘小雷,汪海滨
    2025.38(2):261-265[摘要][PDF  887K](49)[HTML]
    Doi:
    阅读评论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及术后相关指标分析
    常鑫,李凌海,陈玢,魏碧玉,刘涛,王春,高广阔,沈珊珊,刘伟
    2025.38(2):266-270[摘要][PDF  563K](42)[HTML]
    Doi:
    阅读评论

  • MRI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检查对肝细胞肝癌特征性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
    金巧薇,卜顺林,吴建伟
    2025.38(2):271-274[摘要][PDF  1188K](54)[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效能
    王玮玮,刘月荷,潘慧,陈诚,王蒙蒙,聂时南
    2025.38(2):275-279[摘要][PDF  795K](37)[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声衰减成像在儿童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东晓,张丽娟,丁玲,周亚俊,辛洪兵
    2025.38(2):280-284[摘要][PDF  1201K](44)[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不同激光参数的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比较
    侯继开,王欢,吴小非,宋祥伟
    2025.38(2):285-288[摘要][PDF  520K](26)[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
  • 清消方联合拔毒生肌散药线挂线治疗肝经郁热证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部瘘管的临床疗效
    张晓清,任晓梅,卞卫和,应语,薛静娴,汤佳崯
    2025.38(2):289-293[摘要][PDF  1564K](39)[HTML]
    Doi:
    阅读评论

  • 综述
  • 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张贝贝,李振坤
    2025.38(2):294-298[摘要][PDF  629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基于肠道激素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郑珊珊,赵娜,马建
    2025.38(2):299-303[摘要][PDF  656K](36)[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栓弹力图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杨洋,肖东,唐雯,郭峻氚
    2025.38(2):304-308[摘要][PDF  683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卓亚,王晓勇
    2025.38(2):309-313[摘要][PDF  668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王娅,黄云帆,张馨,李洁
    2025.38(2):314-319[摘要][PDF  4993K](32)[HTML]
    Doi:
    阅读评论

  • 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葛志文,聂时南,张炜,孙兆瑞,冯靖
    2025.38(2):320-324[摘要][PDF  705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个性化抗凝治疗策略
    公茂峰,顾建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导致肺栓塞和慢性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DVT的基础治疗方法。本文将综述目前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从常见抗凝剂类型、抗凝治疗方案及特殊类型DVT的抗凝策略方面,探讨针对不同状况和个体差异的个性化抗凝方案,以期为DVT的精准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2025.38(2):165-168[摘要][PDF  1283K](78)[HTML]
    Doi:
    阅读评论

  • 肺血栓栓塞症诊疗进展
    李建东,郭山峰,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由于诊断技术的落后以及临床医生对于PTE的认识不足,且PTE的发病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常会导致漏诊、误诊。而有时就算及时诊断PTE,由于医生治疗手段和经验的匮乏,患者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近些年来,随着PTE诊疗方案不断规范化,病死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本文对近期国内外对于PTE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
    2025.38(2):169-172,185[摘要][PDF  4606K](63)[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机械性取栓研究进展
    朱迪,马坤,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常见于下肢。DVT的形成机制主要涉及静脉血流减缓、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常见风险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恢复、恶性肿瘤、妊娠期、遗传性血栓倾向及某些药物的使用。DVT的最严重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PE)。此外,DVT可导致慢性并发症如血栓后综合征。对于特定高危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或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PE。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清除静脉血栓提供了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方法。本文将通过各种装置原理、治疗优势、临床应用效果综述深静脉机械性取栓技术应用在临床的最新进展。
    2025.38(2):173-177[摘要][PDF  1506K](50)[HTML]
    Doi:
    阅读评论

  •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中的预后价值
    黎睿,海冰
    急性肺栓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其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患者预后较差,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心电图检查具有简便、快捷、费用低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检查。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心电图不仅对急性肺栓塞有诊断价值,同时在评估患者预后方面也有一定价值。患者心电图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V2~V4导联T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S1Q3T3型、碎裂性QRS波群动态变化、较低的V5导联S波深度及心房颤动等异常可预测其死亡结局及住院时长。
    2025.38(2):178-181[摘要][PDF  1092K](59)[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邓鑫,苏云,富雨田,张浩淳,张永昆,王洪勋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类患者通常伴随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DVT的发生率较高。如果未能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DVT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从而引发肺栓塞,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了解DVT的发病机制及其危险因素至关重要。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综述了下肢骨折相关DVT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早期识别及治疗DVT提供参考。
    2025.38(2):182-185[摘要][PDF  1230K](55)[HTML]
    Doi:
    阅读评论

  • 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姜锐,公茂峰,刘正立,赵伯翔,孔杰,顾建平,何旭
    目的 探讨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术(PAT)序贯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2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相关参数、联合低剂量rt-PA使用参数、住院时间、血栓清除率、患肢消肿率、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血栓抽吸时间为1.7(1.4,2.7)min,PAT术后即刻Ⅲ级血栓清除率13.6%(3例),Ⅱ级血栓清除率81.8%(18例),Ⅰ级血栓清除率4.5%(1例);序贯rt-PA溶栓,溶栓时间为(51.1±14.6)h,溶栓剂量21.0(20.0,36.5)mg,Ⅲ级血栓清除率63.6%(14例),Ⅱ级血栓清除率31.8%(7例),Ⅰ级血栓清除率4.5%(1例)。住院时间为(10.4±3.2)d。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者大腿周径减少(1.7±0.8)cm,小腿周径减少0.8(0.5,1.3)cm。住院期间7例患者出现小出血事件。无新增肾功能损伤、过敏事件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1例患者在初次治疗后血栓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轻度血栓后综合症;22例患者Villalta评分为2(1,2)分。结论 Acostream机械性血栓抽吸术序贯低剂量rt-PA可快速降低血栓负荷,恢复患肢血流,初步评估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LEDVT患者的治疗。
    2025.38(2):186-190[摘要][PDF  1724K](40)[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乔威,刘佳莅,夏成勇,姜伟华,邵泽锋
    目的 探讨下肢血栓性静脉炎(SVT)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67例急性下肢SVT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特征;所有患者彩超明确诊断及血栓范围,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分为轻症组42例,重症组25例。所有患者给予迈之灵口服、中药煎剂熏洗及多磺酸粘多糖外用基础治疗,轻症组给予阿司匹林缓解肿痛症状,而重症组患者给予每日1次利伐沙班10 mg抗凝治疗,治疗28 d后观察症状缓解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及出血等并发症情况,治疗后随访30 d,明确VTE发生及SVT复发情况。结果 SVT发病因素多样,但以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居多(轻症34例,重症18例),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红肿疼痛、皮下硬结条索改变、色素沉着等。所有急性期患者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t=15.667、29.314, P<0.01)。轻症组总体疗效优于重症组(Z=2.281, P=0.023)。轻症组1例出现血栓蔓延转为重症,接受利伐沙班治疗症状缓解,无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生;重症组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按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血栓消退。轻症组无明显出血事件发生,重症组出现1例鼻出血,停药后恢复。30 d随访两组均无VTE事件发生,无SVT复发。结论 SVT病因多样,血栓位置、范围及临床表现不一,根据SVT临床特点进行风险评估,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预防VTE形成及SVT的复发,具有良好疗效。
    2025.38(2):191-195[摘要][PDF  1915K](43)[HTML]
    Doi:
    阅读评论

  • 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联合血尿酸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癌合并急性肺栓塞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
    严秋梅,张兴,李玉英
    目的 探讨对肺癌合并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中,简化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联合血尿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合并APE患者102例,根据入院后30 d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sPESI,分析肺癌合并APE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02例肺癌合并APE患者中,死亡组19例,存活组8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PESI(OR=7.055, 95%CI:2.124~23.441)及血尿酸、NEUT%是肺癌合并APE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PESI预测肺癌合并APE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血尿酸为0.834,NEUT%为0.791,三者联合为0.937(95%CI:0.892~0.982)。结论 sPESI联合血尿酸和NEUT%对肺癌合并APE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5.38(2):196-199,224[摘要][PDF  4005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 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对比置管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疗效
    汪有锦,徐向贤,周涛,苗青海,邵泽锋
    目的 对比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与置管溶栓(CDT)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组23例(AngioJet组),CDT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1 d下肢肿胀缓解率和术后1 d、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安全性指标(出血发生率、局部感染、血栓继发形成)。 结果 术后1 d,AngioJet组下肢肿胀缓解率[大腿:(81.35±6.78)% vs (43.56±7.32)%,t=6.107;小腿:(78.16±8.45)% vs (46.54±8.62)%,t=11.735]、下肢静脉通畅率[(90.68±17.89)% vs (68.56±15.34)%,t=6.478]均显著高于CDT组(P<0.05)。AngioJet组在尿激酶用量、出血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导管相关感染、血栓继发形成、术后12个月静脉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Jet取栓序贯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在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可以快速缓解下肢肿胀、快速达到较高下肢静脉通畅率、缩短住院时间,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2025.38(2):200-204[摘要][PDF  1164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联合血小板预测成人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血栓栓塞并发症
    王玥琦,刘小军,陈春艳,秦绍杰,丁会杰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联合血小板预测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上机期间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至2023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使用VA-ECMO治疗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FAR联合血小板的预测血栓栓塞并发症的能力。 结果 共纳入130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43例,年龄(52.2±15.3)岁,全部接受VA-ECMO治疗。出现血栓栓塞的患者33例,与未出现血栓栓塞的患者相比,上机第1天纤维蛋白原、FAR水平较高(P<0.05);上机第1天、第3天血小板和上机后白蛋白水平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机第1天FAR与血栓栓塞独立相关(P<0.05),AUC为0.690(95%CI:0.569~0.810)。上机第1天血小板与血栓栓塞独立相关(P<0.05),AUC为0.664(95%CI:0.558~0.771)。两者联合预测血栓栓塞并发症的AUC为0.794(95%CI:0.703~0.885),预测价值最高。 结论 上机第1天FAR联合血小板可以用于预测VA-ECMO支持期间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2025.38(2):205-210[摘要][PDF  1433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关系的Meta分析
    李慧敏,田雨,李宏,李雨露,罗琴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基因突变状态与VTE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索NSCLC相关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VTE发生率关系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3日,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篇,总样本量为18 0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携带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VTE总发生率为19%[95%CI(15%~23%)];ROS1基因融合状态下VTE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为31%[95%CI(22%~39%)];ALK/ROS1基因融合/重排以及PD-L1表达阳性的存在与VTE发生风险增加有关[ALK:OR=2.28,95%CI(1.89~2.76);ROS1:OR=3.18,95%CI(1.89~5.35);PD-L1:OR=1.85,95%CI(1.25~2.72)],而EGFR/KRAS基因突变与VTE发生风险无相关性[EGFR:OR=1.16,95%CI(0.75~1.80);KRAS:OR=1.54,95%CI(0.98~2.43)]。结论 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下NSCLC相关VTE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ALK/ROS1基因融合/重排以及PD-L1表达阳性的存在与VTE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而EGFR/KRAS基因突变与VTE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2025.38(2):211-218[摘要][PDF  3133K](35)[HTML]
    Doi:
    阅读评论

  • Indigo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田中,田志龙,孙鹏程,秦瑞浩,袁福康
    目的 比较Indigo机械血栓清除术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CDT治疗,试验组51例患者采用Indigo机械吸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脉通畅评分、术后静脉通畅率、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分级、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对照组[(1.63±1.00)分 vs (2.35±1.08)分],静脉通畅率[(78.97±13.04)% vs (68.07±14.25)%]、患肢消肿率[(72.31±11.70)% vs (65.68±8.2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激酶用量[(146.08±35.85)万单位 vs (308.42±45.33)万单位]少于对照组,溶栓时间[(2.39±0.78)d vs (5.11±0.82)d]、住院时间[(8.37±0.96)d vs (10.37±1.10)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清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6~18个月,植入支架患者支架均通畅、未发生狭窄与闭塞。结论 与CDT相比,Indigo机械清除血栓的治疗方案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包括降低溶栓药物的使用量、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并且操作简便。
    2025.38(2):219-224[摘要][PDF  3362K](37)[HTML]
    Doi:
    阅读评论

  • 彩超联合血清趋化因子配体3及P选择素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袁博,董洪娜,李亚丽,杨文斌,冉超
    目的 探讨彩超技术与血清中趋化因子配体3(CCL3)及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并发LEDVT患者为LEDVT组,80例髋部骨折无LEDVT患者为无LEDVT组,另选同期8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中CCL3、P-selectin的水平;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量股总静脉(CFV)、股深静脉(DFV)内径,并计算皮下组织增厚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部骨折患者发生LEDVT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彩超联合血清CCL3、P-selectin水平对髋部骨折患者发生LE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EDVT组血清CCL3、P-selectin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无LEDVT组相比,LEDVT组血清CCL3、P-selectin水平以及CFV、PFV、皮下组织增厚度均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FV、PFV、皮下组织增厚度、CCL3、P-selectin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LE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五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0.956)明显高于单一指标诊断,五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96.25%。结论 髋部骨折并发LEDVT患者血清CCL3、P-selectin水平均明显上调,且均为髋部骨折患者发生LE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彩超联合血清CCL3、P-selectin水平对髋部骨折患者发生LE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38(2):225-229[摘要][PDF  2291K](47)[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不同入路方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性溶栓中的应用
    袁晓璞,杨丽丽,武洪方
    目的 探讨腘静脉入路与膝下静脉入路行介入性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凝血功能、细胞黏附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78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观察组行腘静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对照组行膝下静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血栓清除效果,比较手术前后患肢肿胀情况、TEG参数[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细胞黏附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Villalta评分法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栓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87,P=0.951);术后1周两组患肢小腿、大腿周径差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两组R值、K值较术前明显升高,Fib、D-D、VCAM-1、PECAM-1、P-选择素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 vs 15.38%, χ22.511, P=0.113)。随访1年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27, P=0.978)。结论 经腘静脉入路与膝下静脉入路介入性溶栓术治疗DVT患者,均能有效清除血栓,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轻下肢肿胀程度,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尽管前者在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入路。
    2025.38(2):230-235[摘要][PDF  1720K](48)[HTML]
    Doi:
    阅读评论

  • 基于CiteSpace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可视化分析
    邓鑫,苏云,吴迪,富雨田,张皓淳,张永昆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的研究重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2年至2024年发表的DVT预防相关的文献,并利用CiteSpace 6.3.R3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有205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被纳入研究,2014年至2018年,发文量呈增长趋势,2019年开始出现下降。通过可视化图谱显示,在该领域共有260位作者参与了研究,其中4位作者发表了至少3篇文章;代表性作者包括李娜、付亚辉、李娟和张延召。涉及机构有189个,34个机构发表了3篇及以上文章,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超过15篇。共有262个关键词,69个关键词频率达到或超过10次,包括“护理”、“护理干预”、“下肢骨折”以及“剖宫产”等。结论 近年来DVT预防研究热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备受关注;研究机构间合作有限;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方面,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基础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统一评价标准,加强基础研究,为临床DVT预防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措施。
    2025.38(2):236-241[摘要][PDF  2835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Special Articles
  • 丁型肝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的主要挑战
    邹怀宾,姚乘轩,段钟平,任峰,陈煜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HDV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需要借助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才能实现感染和复制。与单独HBV感染相比,合并HDV感染的HBV感染者病情更严重、疾病进展更快,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也明显增加。本文总结了HDV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等进展及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期推动我国关于丁型肝炎的研究。
    2025.38(2):242-246,256[摘要][PDF  5666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Clinical Original Articles
  • 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患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曹纹平,王宇航,徐修鹏,王彬彬,徐文华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经皮球囊压迫术(PBC)对老年患者三叉神经痛的精确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以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45例为MVD组,选择患侧乙状窦后入路微创开颅行MVD;采用PBC治疗的48例为PBC组,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头颅CT扫描重建卵圆孔及Meckel囊腔并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PBC对三叉神经痛进行精准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BC组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MVD组[(21.21±5.09)min vs (118.40±15.79)min,(3.67±0.80)d vs (12.42±2.29)d,P<0.01]。PBC组和MVD组总有效率(97.7% vs 93.3%,P>0.05)、复发率(20.8% vs 1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患者均再次行PBC治疗,疗效满意。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PBC组面部麻木及口唇部疱疹并发症发生率高于MVD组(85.4% vs 8.9%,31.2% vs 11.1%,P<0.05),两组所有并发症均在1年内恢复。结论 PBC和MVD手术有效率和复发率无差异,均可有效缓解疼痛,PBC以其微创性显著缩短了手术和住院时长。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高龄患者,神经导航引导下行PBC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
    2025.38(2):247-251[摘要][PDF  700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清磷脂酶A2和磷酸甘油酸激酶1水平对老年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预后评估
    蔡淳杰,张锦
    目的 探讨血清磷脂酶A2(PLA2)、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水平在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行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老年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另取60例体检健康老年人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血清PLA2、PGK1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内分泌治疗的预后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PLA2[(34.75±1.26)ng/mL vs (4.58±1.02)ng/mL, t=158.353,P<0.01]、PGK1[(10.69±0.36)ng/mL vs (1.54±0.07)ng/mL, t=194.561,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PLA2、PGK1水平以及肿瘤的TNM分期是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PLA2和PGK1水平及肿瘤TNM分期可以预测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老年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5.38(2):252-256[摘要][PDF  592K](42)[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尿酸/白蛋白比值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无复流/慢血流的预测价值
    龚俊荣,李亚飞,戴贺,朱福雨,陈文婷
    目的 探讨血尿酸/白蛋白比值(UAR)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324例在入院24 h内接受PCI的NSTEMI患者的资料。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评分来描述血流情况,TIMI 0~2级为无复流/慢血流组(39例),TIMI 3级为正常血流(285例)组。对正常血流和无复流/慢血流患者基线特征、病变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TEMI患者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UAR对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UAR、尿素、SYNTAX评分为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UAR预测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明显高于高于尿素(AUC=0.676)和SYNTAX评分(AUC=0.860)。结论 UAR是NSTE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中可使用UAR来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风险。
    2025.38(2):257-260[摘要][PDF  557K](4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两种融合固定系统在前入路颈椎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张晨,田纪伟,于潇,刘小雷,汪海滨
    目的 比较前入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钛板联合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ACDF治疗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112例。其中63例采用ROI-C系统固定(ROI-C组),49例采用钛板融合器固定(钛板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3天、1个月和12个月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颈椎C2~C7曲度,手术节段椎体高度,融合器下沉情况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20(14.39±1.81)个月。两组术前JOA、NDI和SSA评分、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N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第3天及1个月随访时,ROI-C组SSA评分低于钛板组(P<0.05)。末次随访时,ROI-C组融合器下沉发生率高于钛板组(23.8% vs 8.2%, χ2=4.790, P<0.05)。结论 ACDF中使用两种不同融合器结构均能够颈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ROI-C融合器可降低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融合器下沉率有所上升。
    2025.38(2):261-265[摘要][PDF  887K](49)[HTML]
    Doi:
    阅读评论

  • 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及术后相关指标分析
    常鑫,李凌海,陈玢,魏碧玉,刘涛,王春,高广阔,沈珊珊,刘伟
    目的 观察分析成人开胸手术与胸腔镜手术术中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的特点及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胸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202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102例和开胸组100例。入室后测量核心体温,患者入室(T0)、麻醉诱导(T1)、进胸(T2)和手术进行30 min(T3)、60 min(T4)、90 min(T5)、120 min(T6)及关胸(T7)时的鼻咽温,术后3 d体温变化,术前及术后1 d 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开胸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79.00%(79/100),最低体温为33.9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输液量>2 000 mL(OR=24.441,95%CI:2.936~203.481,P=0.003)和入室体温较低(OR=0.001,95%CI:0.001~0.071,P=0.002)是开胸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腔镜组低体温发生率为60.78%(62/102),最低体温为34.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146,95%CI:1.621~16.340,P=0.005)和入室体温较低(OR=0.003,95%CI:0.001~0.044,P=0.001)是胸腔镜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开胸组患者术后1 d 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高于胸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温存在时间效应(F=198.725,P<0.01)和交互效应(F=4.166,P=0.030)。术后体温存在时间效应(F=9.090,P<0.01)和交互效应(F=11.688,P<0.01)。结论 总输液量>2 000 mL和入室体温较低是开胸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和入室体温较低是胸腔镜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胸腔镜手术比较,开胸手术围术期体温下降程度更大,术后体温波动更大。
    2025.38(2):266-270[摘要][PDF  563K](42)[HTML]
    Doi:
    阅读评论

  • MRI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检查对肝细胞肝癌特征性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
    金巧薇,卜顺林,吴建伟
    目的 探讨MRI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4年4月在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和南京江北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HCC患者的MRI表现,50例均行MRI多参数成像(包括T1WI、T2WI、DWI序列及同反相位成像等)及动态增强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43例(86.0%)有包膜,其中部分包膜不完整,有7例(14.0%)无明确包膜。20例(40.0%)有脂肪变性。部分病灶内伴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显示8例(16.0%)有延迟强化,39例(78.0%)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其中有1例(2.0%)误诊为血管瘤,1例(2.0%)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病理学诊断:43例为中低分化HCC,7例为高分化HCC。结论 MRI多序列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HCC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肿瘤内所含的成分特征,对HCC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25.38(2):271-274[摘要][PDF  1188K](54)[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效能
    王玮玮,刘月荷,潘慧,陈诚,王蒙蒙,聂时南
    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Es)之间的关系,并分析TyG指数在预测MACEs方面的潜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27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6个月。依据TyG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极低TyG组(TyG≤9.32, 69例)、低TyG组(TyG 9.33~9.60, 66例)、中TyG组(TyG 9.61~9.84, 68例)和高TyG组(TyG≥9.85, 67例),分析不同TyG组患者基线资料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评估TyG指数与MACEs的相关性,ROC曲线评价TyG指数对MACEs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其他3组相比,高TyG组患者在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方面,以及心源性死亡风险上均显著增高(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TyG指数是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证实,TyG指数对ACS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95%CI:0.689~0.758)、0.730(95%CI:0.695~0.763)和0.662(95%CI:0.625~0.698)。结论 高TyG指数对ACS患者MACEs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5.38(2):275-279[摘要][PDF  795K](37)[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声衰减成像在儿童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相东晓,张丽娟,丁玲,周亚俊,辛洪兵
    目的 探讨超声衰减成像对儿童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肝病(M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就诊的伴MAFLD的超重及肥胖儿童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取同期4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接受二维超声及衰减成像检查,记录身高与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记录衰减系数(AC)。按照二维超声检查结果,将MAFLD组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比较对照组与MAFLD组间BMI及AC的差异,分析超声衰减成像对儿童M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 MAFLD组BMI高于对照组[(25.81±3.48)kg/m2 vs (18.63±1.76)kg/m2, t=16.38,P<0.01]。轻度、中度、重度MAFLD的BMI分别为(23.63±1.24)、(26.56±1.80)、(30.69±4.14) kg/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11, P<0.01)。MAFLD组AC高于对照组[(0.68±0.05)dB/(cm·MHz) vs (0.48±0.05)dB/(cm·MHz), t=15.53, P<0.01]。轻度、中度、重度MAFLD的AC分别为(0.62±0.07)、(0.75±0.05)、(0.89±0.05)dB/(cm·MHz),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06,P<0.01)。AC与超声分级结果呈正相关(r=0.921, P<0.05),与BMI呈正相关(r=0.829, P<0.05),超声分级结果与BMI呈正相关(r=0.801, P<0.05)。AC诊断轻、中、重度MAFL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0.933、0.975。结论 超声衰减成像能够定量且无创评估儿童MAFLD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与二维超声相比,AC与BMI相关性更高,可作为MAFLD早期精准无创的评价指标。
    2025.38(2):280-284[摘要][PDF  1201K](44)[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不同激光参数的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比较
    侯继开,王欢,吴小非,宋祥伟
    目的 比较不同激光参数的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住院行HoLEP的BPH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钬激光参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37例)、B组(37例)、C组(36例)。A组行45 W(1.5 J×30 Hz)HoLEP;B组行60 W(2.0 J×30 Hz)HoLEP;C组行80 W(2.0 J×40 Hz)HoLEP。比较各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PVR)改善情况。结果 3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3组IPSS评分、QOL评分、PVR均低于术前,Qmax高于术前(P<0.05);3组间IPSS评分、QOL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60 W的低功率HoLEP与80 W高功率的HoLEP疗效相当,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剜除前列腺质量、剜除效率无差异,且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临床应根据不同功率钬激光的特点进行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钬激光的优势。
    2025.38(2):285-288[摘要][PDF  520K](26)[HTML]
    Doi:
    阅读评论

  • Chinese Medicine · Integrative Medicine
  • 清消方联合拔毒生肌散药线挂线治疗肝经郁热证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部瘘管的临床疗效
    张晓清,任晓梅,卞卫和,应语,薛静娴,汤佳崯
    目的 观察肝经郁热证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部瘘管患者应用清消方联合拔毒生肌散药线挂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乳腺外科门诊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部瘘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方法,按1∶1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清消方,观察组加用拔毒生肌散药线挂线治疗,对照组加用普通丝线挂线治疗,每隔3~4d挂线1次,共挂4次。测量瘘管口的大小、红肿范围,填写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观察两组患者的痊愈时间、瘘管全部挂开时间、VAS评分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并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在挂线治疗第3次时,观察组的瘘管口挂开长度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瘘管挂开时间 [(12.00±2.22)d vs (14.46±3.76)d, t=3.860, P<0.01]、痊愈时间[(19.75±2.94)d vs (23.40±3.22)d, t=4.585, P<0.01]更短。随着挂线治疗次数的增加,瘘管被逐渐挂开,两组患者挂线治疗的疼痛均明显减轻(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清消方联合拔毒生肌散药线挂线治疗肝经郁热证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晕部瘘管的疗效确切,可缩短瘘管挂开时间,加快痊愈时间,伤口感染率和复发率均较低。
    2025.38(2):289-293[摘要][PDF  1564K](39)[HTML]
    Doi:
    阅读评论

  • Overview
  • 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张贝贝,李振坤
    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细胞能够激活宿主细胞的凝血级联和其他血栓形成前特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本身也是促进VTE的附加机制,这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高于非恶性肿瘤患者。本文概述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的相关机制及其治疗方法。
    2025.38(2):294-298[摘要][PDF  629K](46)[HTML]
    Doi:
    阅读评论

  • 基于肠道激素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郑珊珊,赵娜,马建
    基于肠道激素研发的受体激动剂已被证明是目前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手段之一,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治疗机制涉及调节能量平衡及改善胰岛功能等诸多方面。肠道激素作为调节能量平衡的重要物质,在多种组织中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对体重和血糖稳态起到调控作用,说明肠道激素在肥胖和T2DM发生发展中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因此,肠道激素作为肥胖和T2DM治疗靶点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故本文对当前肠道激素作用机制及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为肠道激素受体激动剂的研发提供思路。
    2025.38(2):299-303[摘要][PDF  656K](36)[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栓弹力图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杨洋,肖东,唐雯,郭峻氚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是指脓毒症合并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紊乱是其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血栓弹力图(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相比,具有测量时间短、用血少、不受肝素影响的优点。感染性休克患者常预后不良,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而TEG参数与其炎症指标关系密切。本文阐述了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TEG参数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炎症指标的关系,总结TEG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探讨TEG评估感染性休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寻求更多方式尽早识别感染性休克患者,改善患者预后。
    2025.38(2):304-308[摘要][PDF  683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卓亚,王晓勇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威胁之一,可以导致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感染率更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亦有关。本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38(2):309-313[摘要][PDF  668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王娅,黄云帆,张馨,李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以慢性间歇缺氧及睡眠片段化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SAHS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而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代谢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研究显示,OSAHS与IR独立相关,基础研究也证实慢性间歇缺氧会促进IR的发展。本文对OSAHS与IR的相关性、发生机制以及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OSAHS患者IR的科学评估和综合管理。
    2025.38(2):314-319[摘要][PDF  4993K](32)[HTML]
    Doi:
    阅读评论

  • 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葛志文,聂时南,张炜,孙兆瑞,冯靖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胰腺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有约1/5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可能会最终发展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并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尽早预测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于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至关重要。血清生物学指标具有检测便捷、获取快速、可重复等优势,作为早期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故本研究就AP病情及预后的血清生物学预测指标作一综述。
    2025.38(2):320-324[摘要][PDF  705K](38)[HTML]
    Doi:
    阅读评论

编辑部风采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