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研究》
  •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晓山路59号5楼
  • 邮编:210044
  • 电话:025-83243580,025-52240661
  • 国际刊号:ISSN 1674-8182
  • 国内刊号:CN 32-1811/R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点击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 专题研究——胃食管癌——学术前沿
  • 胃癌示踪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沈晓菲,管文贤
    2025.38(1):1-5[摘要][PDF  2595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专题研究——胃食管癌——研究进展
  • 肝细胞核因子4α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杨宇燕,赵唯含,王思宇,董思琪
    2025.38(1):6-10[摘要][PDF  1419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杨璐,李紫馨,常建兰
    2025.38(1):11-15[摘要][PDF  1465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专题研究——胃食管癌——论著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和非贲门癌的效果及安全
    朱婷婷,任喜梅,杨金萍,李文君,项英,徐桂芳
    2025.38(1):16-21[摘要][PDF  1782K](20)[HTML]
    Doi:
    阅读评论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 Ⅱ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
    郭慧雯,贺奇彬,刘阳,帖广玄,陈忆嘉
    2025.38(1):22-27[摘要][PDF  2533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郭梦雅,陈越,彭炜惟,沙欢欢,方瑛,周国仁
    2025.38(1):28-32[摘要][PDF  1483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行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章帅,刘靓靓,黄迪,盛茹,杜雪涛,李曙光,胡楠,赵轶峰
    2025.38(1):33-36,41[摘要][PDF  1202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晓瑞,单海霞,朱正秋
    2025.38(1):37-41[摘要][PDF  133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三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徐红梅,陈兰兰,周涛,高立明
    2025.38(1):42-47[摘要][PDF  1520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老年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梁育飞,李春英,邹涵,田亮,李新萌
    2025.38(1):48-52[摘要][PDF  1745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前白蛋白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
    郭茂森,李虎,高飞,韩斌
    2025.38(1):53-56[摘要][PDF  1164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胃癌患者的预后价值
    张乐,李伟,黄泽平,汪文杰,陈晓
    2025.38(1):57-61,66[摘要][PDF  1604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两种方法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分析
    雷秀文,朱晓磊,田龙
    2025.38(1):62-66[摘要][PDF  1257K](11)[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三种评估系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危癌变风险的诊断价值
    曹沿莉,潘宏年,刘晓燕,王修中
    2025.38(1):67-71[摘要][PDF  1655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任怀静,马臻棋,王学红,陶嘉楠
    2025.38(1):72-76[摘要][PDF  1786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牙龈卟啉单胞菌上调Src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郭一君,高社干,石林林
    2025.38(1):77-81[摘要][PDF  2989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葛根素与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表达在食管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关系
    李晶,王菊美,田敬荣,毕丽华,郜园园,尚红
    2025.38(1):82-86[摘要][PDF  2134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特稿
  • 从蛋白酶抑制剂到整合酶抑制剂:HIV耐药管理策略的演变
    胡志亮,杨永峰
    2025.38(1):87-92[摘要][PDF  2728K](17)[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临床论著
  • 阿伐曲泊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彭进城,夏泉,刘昌伟,彭灿,方玲
    2025.38(1):93-99[摘要][PDF  1359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甲状腺嗜酸性肿瘤7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王翠众,仲艺辰,沈童,芮强,王晨曦,江志伟,龚冠闻
    2025.38(1):100-104[摘要][PDF  593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清白细胞介素-3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宿希,隋丰秋,王永明,刘明霞
    2025.38(1):105-109[摘要][PDF  759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多西环素与阿奇霉素治疗8岁以上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王胜泉,华颖,孙明霞,马加威,张维红,吴国琴,刘吉
    2025.38(1):110-112,117[摘要][PDF  563K](19)[HTML]
    Doi:
    阅读评论

  • 微波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结节体积及甲状腺功能的近远期影响
    韩小军,郭道宁,王宁
    2025.38(1):113-117[摘要][PDF  71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多切口对口引流联合坏死筋膜切除治疗重症胸腹壁坏死性筋膜炎
    周正赟,张鹏军,成建璋,王曙逢,唐海利
    2025.38(1):118-121[摘要][PDF  1772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体验分娩模式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魏素花,罗凤梅,李秀花,史晓红,邹丽
    2025.38(1):122-125[摘要][PDF  670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
  • 吴承玉教授运用平衡思维治疗恶性肿瘤经验撷菁
    张雯,葛琳琳,吴承玉
    2025.38(1):126-129[摘要][PDF  672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管理研讨
  • Ⅰ期临床试验电子数据录入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丽丽,梁虹,张菁,王倩倩,何金杰,陈渊成,郁继诚,张骥胤
    2025.38(1):130-133,137[摘要][PDF  594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病案报道
  • 以全身多处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浆细胞病1例
    周青飒,严冰
    2025.38(1):134-137[摘要][PDF  2440K](24)[HTML]
    Doi:
    阅读评论

  • 综述
  • 数字化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武瑞,徐玲,韩庆烽
    2025.38(1):138-141[摘要][PDF  633K](17)[HTML]
    Doi:
    阅读评论

  • 泛素化在胶质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晨曦,邹叔骋
    2025.38(1):142-145,150[摘要][PDF  571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张雨寒,高淑强,巨容
    2025.38(1):146-150[摘要][PDF  585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美宁,王芳
    2025.38(1):151-154.160[摘要][PDF  868K](26)[HTML]
    Doi:
    阅读评论

  • NLRP3炎症小体激活在关节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梁锋,吴仪,沈思远,肖守允,成心锟,张云鹏,田纪伟,丁惠民
    2025.38(1):155-160[摘要][PDF  127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Topic Research——Gastric and esophageal cancer——Academic Frontier
  • 胃癌示踪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沈晓菲,管文贤
    “胃癌患者得病是不幸的,假如能接受合理规范化的治疗又是幸运的”。手术作为胃癌治疗策略的核心,是实现合理规范化胃癌治疗的主体。示踪技术,作为起源于化学领域的名词,已经广泛应用于胃癌手术治疗领域,其在胃部病灶及切除范围定位、淋巴结清扫及手术质控、前哨淋巴结活检及保功能手术的实施、血供判断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为规范化、同质化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了有效保障。本文就胃癌示踪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应用,包括最新的示踪策略,例如笔者提出的双示踪技术等进行相关介绍,并对该领域存在的疑惑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将来全面实现胃癌患者手术的合理化规范治疗提供帮助。
    2025.38(1):1-5[摘要][PDF  2595K](33)[HTML]
    Doi:
    阅读评论

  • Topic Research——Gastric and esophageal cancer——Research progress
  • 肝细胞核因子4α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杨宇燕,赵唯含,王思宇,董思琪
    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一种与特定基因启动子结合的蛋白质。它控制功能基因的表达,还参与许多细胞过程的调节,是人类组织和器官发育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大量证据表明HNF4α的异常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分化、进展和转移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HNF4α可通过多种通路参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进程,已被证明是胃癌中的致癌基因。本文就HNF4α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对HNF4α作为胃癌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在临床用途进行综述,以期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2025.38(1):6-10[摘要][PDF  1419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作用
    杨璐,李紫馨,常建兰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尽管目前存在内镜下切除、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本文探寻胃癌的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并对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可能会为胃癌的治疗打开新思路,提供新的靶向药物,最终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2025.38(1):11-15[摘要][PDF  1465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Topic Research——Gastric and esophageal cancer——Original Articles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和非贲门癌的效果及安全
    朱婷婷,任喜梅,杨金萍,李文君,项英,徐桂芳
    目的 分析早期黏膜下层贲门癌和非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层浸润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ESD的黏膜下层浸润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贲门癌202例(206个病灶),非贲门癌112例(119个病灶)。比较两组基本资料、病理特征、短期预后、长期预后。 结果 与非贲门癌组比较,贲门癌组患者年龄更大、有胃癌家族史比例更低(P<0.05);贲门癌病灶外观呈凹陷型、达到SM2浸润(浸润至黏膜层的深度>500μm)、合并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和伴深在性囊性胃炎比例更高(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82.04% vs 81.51%, χ2 0.014, P=0.906)、治愈性切除率(38.83% vs 42.02%, χ2 0.318, 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贲门癌垂直切缘阳性、病灶整块切除、术后狭窄发生率更高(P<0.05)。贲门癌组术后出血率为3.96%,非贲门癌组为5.36%,两组均无穿孔发生。两组ESD后的同时性癌、异时性癌、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20-07-15,除外失访病例,贲门癌和非贲门癌组总生存率(95.31% vs 97.20%)和疾病特异生存率(97.92% vs 97.20%)均较高,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黏膜下层早期贲门癌和非贲门癌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存在差异;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较高,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低,因此,ESD是二者治疗的有效方法。
    2025.38(1):16-21[摘要][PDF  1782K](20)[HTML]
    Doi:
    阅读评论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Siewert Ⅱ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
    郭慧雯,贺奇彬,刘阳,帖广玄,陈忆嘉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Siewert Ⅱ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及食管胃结合部(EGJ)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内科2020年4月至2024年2月因Siewert Ⅱ型早期AEG及EGJ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特征、术后病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结果。 结果 ESD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7.6%,治愈性切除率为73.2%,内镜、病理浸润层次判断符合率92.7%,术后病理升级的有68.3%。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4.6%,5例见局部肌层显露或浅肌层受损,1例见局部黏膜下层纤维化粘连,出血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1例患者术后脾破裂,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术后出现贲门狭窄,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随访2至44个月,患者术后复发率2.3%,全因死亡率为7.3%。 结论 对于治疗Siewert Ⅱ型早期AEG及EGJ癌前病变,ESD是一项微创、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较少,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2025.38(1):22-27[摘要][PDF  2533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郭梦雅,陈越,彭炜惟,沙欢欢,方瑛,周国仁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不能耐受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2年6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一线治疗失败后使用阿帕替尼的晚期胃癌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因一线治疗失败行二线治疗,二线治疗方案包括阿帕替尼分别联合免疫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加化疗、抗体偶联药物加化疗等四类联合方案,以及帕替尼单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Cox模型分析影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因素。分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手术、DNA错配修复(MMR)状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PD-1/PD-L1)表达。 结果 随访截至2023-12-31,45例患者中,阿帕替尼的疾病控制率(DCR)为48.9%,中位PFS 为5.0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加化疗的效果最佳,PFS达到7.6个月,但各治疗方案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是否手术、HER-2表达、PD-1/PD-L1表达、MMR状态组间PF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8.9%)和白细胞减少(8.9%),但不良反应均可控。 结论 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中有一定获益,特别是免疫治疗加化疗联合阿帕替尼三种治疗联合方案可能为患者带来生存上的优势。
    2025.38(1):28-32[摘要][PDF  1483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行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章帅,刘靓靓,黄迪,盛茹,杜雪涛,李曙光,胡楠,赵轶峰
    目的 探讨对局部进展期胃癌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CapeOX)行新辅助治疗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51例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信迪利单抗联合CapeOX化疗的24例为试验组,采用CapeOX化疗的27例为对照组,后经评估均行开腹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两组患者进行病理肿瘤降期、肿瘤退缩分级(TRG)、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主要病理学缓解率(MPR)评价,观察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T分期总降期率和MPR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0%vs40.74%,χ2 2.407,P=0.121; 25.00%vs3.70%,χ2 3.231,P=0.072);N分期总降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vs37.03%,χ2 7.396,P=0.007)。试验组TRG评定优于对照组(Z=2.444,P=0.015),其中试验组达pCR(TRG 0级)4例,对照组0例。两组均未出现4级不良反应,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且均为1~2级,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CapeOX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可降低肿瘤局部N分期,优化术后病理TRG,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短期疗效,且安全可控。
    2025.38(1):33-36,41[摘要][PDF  1202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晓瑞,单海霞,朱正秋
    目的 分析针对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一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胃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口服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采用XELOX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性、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2.50%vs 40.00%,χ2 4.053,P<0.05; 95.00%vs 72.50%,χ2 7.440,P<0.01)。观察组中位PFS(mPFS)为232.5 d;对照组mPFS为154 d,观察组mPFS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患者的疗效和mPFS显著优于PD-L1低表达患者(P<0.05);此外,在PD-L1低表达患者中,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Z=2.347,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对照组与观察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2025.38(1):37-41[摘要][PDF  133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三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徐红梅,陈兰兰,周涛,高立明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在二线治疗失败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二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阿帕替尼联合PD-1抑制剂组(研究组,28例)和阿帕替尼单药组(对照组,32例),并随访2年。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vs 3.1%,χ 2=0.014,P =0.906),研究组DCR高于对照组(67.9% vs 40.6%,χ 2=4.450,P =0.03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且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研究组中位PFS(5.1个月vs 3.5个月)和中位OS长于对照组(9.7个月vs 7.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阿帕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是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 P <0.05)。 结论 阿帕替尼基础上联合PD-1抑制剂三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可提高DCR率,改善PFS和OS,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2025.38(1):42-47[摘要][PDF  1520K](18)[HTML]
    Doi:
    阅读评论

  • 老年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梁育飞,李春英,邹涵,田亮,李新萌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确诊为老年EGC且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LNM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NLNM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建立列线图风险模型并进行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临床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评价模型的效能。 结果 62例老年EG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3例(20.97%)。单因素分析显示,LNM组和NLNM组在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 OR =10.50, 95% CI : 1.56~70.64)、未分化型( OR =5.75, 95% CI : 1.07~30.99)、浸润至黏膜下层( OR =7.37, 95% CI : 1.29~42.15)、直径≥2 cm( OR =7.83, 95% CI : 1.27~48.17)是老年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测概率具有良好一致性( χ2 =7.527,P =0.376),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95% CI : 0.782~0.976)。临床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0.01~0.96之间时,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当阈值大于0.4后,模型预测和实际发生高度匹配。 结论 脉管侵犯、未分化型、浸润至黏膜下层和直径≥2 cm是影响老年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提高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38(1):48-52[摘要][PDF  1745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前白蛋白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胃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
    郭茂森,李虎,高飞,韩斌
    目的 探讨前白蛋白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胃癌根治术术后早期并发症(EPC)发生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的25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EPC组( n =63)和非EPC组( n =192),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前白蛋白、NLR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前白蛋白、NLR以及两者联合对胃癌患者EPC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EPC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EPC组的前白蛋白在术后第1、3天均低于非E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NLR在术后第3天高于非EPC组( P <0.01)。ROC曲线显示,术后第1天前白蛋白预测EPC的最佳截断值为209 mg/L,曲线下面积(AUC)为0.645(95% CI: 0.559~0.731,P =0.015),灵敏度为88.1%,特异度为44.5%;术后第3天NLR预测EPC的最佳截断值为5.89,AUC值为0.753(95% CI : 0.670~0.835, P <0.01),灵敏度为69.0%,特异度为77.3%;二者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818(95% CI : 0.742~0.894,P <0.01),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8.9%;以联合预测的AUC最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类型为开放、手术时间≥ 270 min、术后第1天前白蛋白降低和术后第3天NLR升高是预测胃癌EPC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 结论 术后第1天前白蛋白联合术后第3天NLR对胃癌根治EPC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5.38(1):53-56[摘要][PDF  1164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胃癌患者的预后价值
    张乐,李伟,黄泽平,汪文杰,陈晓
    目的 明确在胃癌患者中,使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符合标准的27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X-tile软件确定NLR和PLR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并据此分别将患者分为高、低NLR组和高、低PLR组,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危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差异评价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NLR和PLR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2.01和121.91。以此为界将患者分为低NLR组(≤2.01,n= 120)和高NLR组(>2.01,n= 152);低PLR组(≤121.91,n= 115)和高PLR组(>121.91,n= 157)。低NLR组在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分期、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数(NE)和癌胚抗原(CEA)方面与高NL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PLR组在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分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LYM、NE和糖类抗原(CA)125方面与高PL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均显示高NLR和高PLR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危险因素( 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的OS(68个月 vs71个月, HR =3.163,95 %CI :1.971~5.075, P <0.01)和PFS(67个月 vs69.5个月, HR =3.078,95 %CI :1.917~4.941, P <0.01)较低;与低PLR组相比,高PLR组的OS(67个月 vs74个月, HR =2.707,95 %CI :1.685~4.350, P <0.01)和PFS(65个月 vs73个月, HR =2.718,95 %CI :1.691~4.367, P <0.01)较低。 结论 高NLR(>2.01)和高PLR(>121.91)提示胃癌患者预后差,可以作为胃癌的预后指标。
    2025.38(1):57-61,66[摘要][PDF  1604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两种方法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分析
    雷秀文,朱晓磊,田龙
    目的 联合使用logistic回归和关联规则分析法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ARF组( n =49)和无ARF组( n =97)。对ARF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ython语言编制FP-Growth算法程序,对ARF组行关联规则分析,计算临床特征间有效强关联规则。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R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史( OR =3.039 , P =0.018)、吻合口瘘( OR =5.041 , P <0.01)、胸腔粘连( OR =7.993 , P <0.01)、低蛋白血症( OR =3.831 , P <0.01)。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临床特征间有效强关联规则共11条:(1) 二项规则分别为年龄(60~69岁)∩ARF、吸烟史∩ARF、肺部手术史∩ARF、手术时长(≥3 h)∩ARF、吻合口瘘∩ARF、胸腔粘连∩ARF、低蛋白血症∩ARF,其置信度 C 值(即ARF发生的概率)为0.73~0.85;(2) 三项规则分别为年龄(60~69岁)∩肺部手术史∩ARF、肺部手术史∩胸腔粘连∩ARF、手术时长(≥3 h)∩低蛋白血症∩ARF、吸烟史∩低蛋白血症∩ARF,其 C 值提高至0.94及以上。 结论 相比logistic回归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中二项规则更为丰富,三项规则结果进一步缩小了ARF高危范围。两种方法联用有利于联合筛选食管癌根治术后ARF的危险因素,三项规则在指导临床针对性干预方面更有应用价值。
    2025.38(1):62-66[摘要][PDF  1257K](11)[HTML]
    Doi:
    阅读评论

  • 三种评估系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高危癌变风险的诊断价值
    曹沿莉,潘宏年,刘晓燕,王修中
    目的 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木村-竹本分类法与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萎缩评估(OLGA)系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变风险分层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4年4月因胃部不适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门诊就诊的153例老年CA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三种筛查方案进行CAG癌变风险分层:木村-竹本分类法(内镜下胃黏膜萎缩程度分级并获取病理标本);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一般情况、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抗体综合评分分级]和OLGA系统(病理标本黏膜萎缩程度分期)。分析三者诊断CAG癌变风险分层的相关性及一致性,评估其对CAG中高危癌变风险的诊断价值。 结果 经Spearman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和木村-竹本分类法( r =0.46,P <0.01; ICC=0.63, 95% CI : 0.49~0.73)、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和OLGA系统( r =0.45,P <0.01; ICC=0.62, 95% CI : 0.48~0.72)、木村-竹本分类法和OLGA系统( r =0.52,P <0.01; ICC=0.68, 95% CI : 0.56~0.77)在诊断CAG癌变风险分层上有中等相关性及中等一致性。以OLGA系统的低危及中高危分层为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和木村-竹本分类法对CAG中高危癌变风险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8、0.75,二者联合的AUC最大,为0.81。 结论 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估CAG患者的癌变风险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低风险患者可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病理活检是“金标准”,建议中高风险患者进一步完善胃镜及病理检查。
    2025.38(1):67-71[摘要][PDF  1655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任怀静,马臻棋,王学红,陶嘉楠
    目的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ESCC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48份癌组织和35份配对癌旁组织(剔除有癌细胞浸润的癌旁组织标本13份)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IGFBP7、TGFβ1的表达,分析IGFBP7、TGFβ1对ESCC临床病理参数的影响及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IGFBP7、TGFβ1在ESCC组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66.67%vs 25.71%,χ 2=13.580,P <0.01;72.92% vs 40.00%,χ 2=9.069,P <0.01);IGFBP7、TGFβ1阴性表达组2年累积生存率均高于阳性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ox回归分析示,IGFBP7、TGFβ1阳性表达显著影响ESCC患者术后生存( P <0.05)。 结论 IGFBP7、TGFβ1在ESCC组织表达升高,并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有关,二者有望成为ESCC早期诊断和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2025.38(1):72-76[摘要][PDF  1786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牙龈卟啉单胞菌上调Src蛋白表达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郭一君,高社干,石林林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 P.gingivalis ,Pg)可否通过上调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KYSE30的增殖和迁移。 方法 将KYSE30细胞分为四组:未感染组(Pg-组,不加Pg菌液感染)、抑制剂组(不加Pg菌液感染,加Src抑制剂PP2 5 nM作用24 h)、感染组(Pg+组,仅加Pg 菌液50 μL感染细胞)和感染+抑制剂组(Pg+抑制剂组,先加PP2 5 nM作用24 h后,再加Pg 菌液50 μL感染细胞)。Pg-组及Pg+组感染24 h后,免疫荧光法检测Src和Pg的表达;Pg+组和Pg+抑制剂组细胞分别在感染0、12、24和48 h后,蛋白印迹法检测Src和STAT3蛋白表达量;Pg感染24 h后,Transwell实验、CCK-8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四组细胞迁移和侵袭数、增殖活性及凋亡率。 结果 与Pg-组比较,Pg+组Src和Pg荧光强度均显著升高( P <0.05)。Pg+组感染Pg 12、24、48 h时细胞中Src和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感染0 h升高( P <0.05);Pg+抑制剂组感染12、24和48 h细胞中Src和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感染0 h时升高( P <0.05);感染后同一时点,Pg+抑制剂组细胞中Src和STAT3蛋白表达量均较Pg+组降低( P <0.05)。与Pg-组比较,抑制剂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减少,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 P <0.05);与Pg-组比较,Pg+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增多,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 P <0.05);与Pg+组比较,Pg+抑制剂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减少,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 P <0.05)。 结论 Pg感染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中Src和STAT3表达,抑制Src可逆转Pg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促进作用,进而降低细胞增殖活性,诱导细胞凋亡。
    2025.38(1):77-81[摘要][PDF  2989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葛根素与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表达在食管癌细胞凋亡和自噬中的关系
    李晶,王菊美,田敬荣,毕丽华,郜园园,尚红
    目的 探讨葛根素影响食管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机制。 方法 使用浓度为0、200、500、800 μmol/L的葛根素处理人食管癌细胞EC109,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促凋亡蛋白Bax和Bad、抗凋亡蛋白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和ATG5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表达水平。通过慢病毒转染细胞的方法构建稳定过表达UCA1的EC109细胞株,分为稳定过表达UCA1的细胞(UCA1-OE)及阴性对照细胞(UCA1-OENC),以相同500 μmol/L葛根素对两组细胞进行处理,细胞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两组细胞凋亡和自噬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200、500、800 μmol/L葛根素处理显著抑制EC10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活性( P <0.01),促进Bax、Bad、p62、Beclin-1、ATG5蛋白表达( P <0.01),抑制Bcl-2蛋白表达( P <0.01),且均呈浓度依赖性;与0μmol/L(1.833±0.061)相比,200、500、800 μmol/L葛根素处理显著抑制UCA1蛋白表达(UCA1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90±0.056、1.120±0.044和0.783±0.015, F =274.876,P <0.01),也呈浓度依赖性。500 μmol/L葛根素处理后,与UCA1-OENC细胞相比,过表达UCA1的UCA1-OE细胞呈现更低的Bax、Bad、p62、Beclin-1、ATG5表达水平,更高的Bcl-2表达水平( P <0.05)。 结论 葛根素通过抑制UCA1的表达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指标中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部分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不同性别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牙槽神经前环及其他颏孔区解剖存在差异。正(牙合)手术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2025.38(1):82-86[摘要][PDF  2134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Special Articles
  • 从蛋白酶抑制剂到整合酶抑制剂:HIV耐药管理策略的演变
    胡志亮,杨永峰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显著改善了HIV/AIDS患者的预后,已成为全球防控AIDS的重要策略。然而,随着ART的广泛应用,HIV耐药问题逐渐突出,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本文回顾了HIV耐药的流行现状和管理策略,重点探讨了蛋白酶抑制剂(PI)和新一代整合酶抑制剂(INSTI)在二线治疗中的应用。
    2025.38(1):87-92[摘要][PDF  2728K](17)[HTML]
    Doi:
    阅读评论

  • Clinical Original Articles
  • 阿伐曲泊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彭进城,夏泉,刘昌伟,彭灿,方玲
    目的 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估阿伐曲泊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ClinicTrails.gov、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数据库。收集阿伐曲泊帕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最早记录至2023年12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10项研究被纳入,均为英文文献,共980例患者,其中阿伐曲泊帕组684例,对照组2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伐曲泊帕显著升高慢性肝病( WMD =30.73, 95% CI : 22.54~38.91,P <0.01)、自身免疫( WMD =22.40, 95% CI : 4.26~40.54,P =0.02)以及肿瘤化疗( WMD =99.13, 95% CI : 36.50~161.76,P =0.002)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计数。但在治疗后血小板反应率和血小板输注率方面,阿伐曲泊帕仅对慢性肝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有改善作用( RR =4.91, 95% CI : 3.52~6.86,P <0.01;RR =0.35, 95% CI : 0.28~0.44,P <0.01)。 结论 阿伐曲泊帕能显著提高多种病因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计数,但在治疗后血小板反应率和血小板输注率的改善上存在差异,仅对慢性肝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
    2025.38(1):93-99[摘要][PDF  1359K](16)[HTML]
    Doi:
    阅读评论

  • 甲状腺嗜酸性肿瘤73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王翠众,仲艺辰,沈童,芮强,王晨曦,江志伟,龚冠闻
    目的 探讨良恶性甲状腺嗜酸性肿瘤(HC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CN,并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7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嗜酸性腺瘤(HCA)组63例和嗜酸性腺癌(HCC)组1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N良恶性的影响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对HCC的诊断效能。 结果 两组在一般资料、合并症、病理学特征、甲状腺功能、免疫组化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HCC组肿块直径小于HCA组[0.75 (0.38, 1.00) cmvs 2.20 (1.25, 3.15) cm,Z =2.595,P= 0.009],双侧切除比例高于HCA(30.00%vs6.35%,P= 0.0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块直径( OR =0.311,P =0.022)、是否双侧切除( OR =0.118,P =0.040)与HCC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示,肿块直径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最佳截断值为1.1 cm,敏感度0.794,特异度0.800。 结论 肿块直径对于判断HCA和HCC有重要意义。
    2025.38(1):100-104[摘要][PDF  593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血清白细胞介素-3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宿希,隋丰秋,王永明,刘明霞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37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100例因肺部感染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100例AECOPD患者,死亡12例,存活8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IL-37高水平均为影响AECOPD预后的危险因素( 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37预测AECOPD 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0.7%。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7水平与AECOPD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r =0.715,P <0.0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高风险阈值为0~0.8时,净收益率>0,有临床意义,且高风险阈值越小,净收益率越大。 结论 血清IL-37与AECOPD 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检测血清IL-37水平有助于预测AECOPD 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
    2025.38(1):105-109[摘要][PDF  759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多西环素与阿奇霉素治疗8岁以上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王胜泉,华颖,孙明霞,马加威,张维红,吴国琴,刘吉
    目的 比较多西环素和阿奇霉素口服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MP)倾向患儿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阿合奇县人民医院2023年4月至12月门诊诊治的94例C反应蛋白≥22.86 mg/L的8岁以上MMP患儿为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奇霉素组和多西环素组,每组各47例。对比两组患儿治疗5 d后的疗效、72 h内的体温恢复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 结果 多西环素组总有效率高于阿奇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62%vs 73.91%,χ 2=6.672,P <0.05)。阿奇霉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多西环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48、72、96、120 h,多西环素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比例高于阿奇霉素组( P <0.05)。 结论 对于8周岁以上有RMMP倾向的患儿,多西环素在疗效、体温改善方面较阿奇霉素有优势,且安全可靠。
    2025.38(1):110-112,117[摘要][PDF  563K](19)[HTML]
    Doi:
    阅读评论

  • 微波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结节体积及甲状腺功能的近远期影响
    韩小军,郭道宁,王宁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术(MWA)、射频消融术(RFA)对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患者甲状腺结节体积及甲状腺功能的近远期影响。 方法 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37例B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MWA组(66例)和RFA组(71例),评估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消融后结节体积缩小率(VRR)、甲状腺功能水平[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消融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MWA组消融所用时间、单位体积消融时间均显著短于RFA组( P <0.05),消融后6、12个月的VRR均低于RFA组( P <0.05);两组患者消融前后的TSH、FT3、FT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消融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1%vs 7.04%,χ 2=0.544,P >0.05)。 结论 MWA、RFA都是治疗BTN的有效手段,二者近期疗效相近,且不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而在远期疗效方面,RFA更具优势。
    2025.38(1):113-117[摘要][PDF  71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 多切口对口引流联合坏死筋膜切除治疗重症胸腹壁坏死性筋膜炎
    周正赟,张鹏军,成建璋,王曙逢,唐海利
    目的 总结多切口对口引流联合坏死筋膜切除治疗重症胸腹壁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西安航天总医院收治的3例胸腹壁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多切口对口引流+坏死筋膜切除,其中1例联合阴囊睾丸切除,分析患者预后、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培养结果等。 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均高于150 mg/L,降钙素原均高于5 ng/mL,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甚至降低。均经手术、抗感染及综合治疗,3例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6、7、48 d。1例患者放弃治疗死亡;另外2例患者治愈出院,随访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 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规范抗感染治疗以及生命支持等综合治疗方可有效提高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存活率,获得较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38(1):118-121[摘要][PDF  1772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体验分娩模式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魏素花,罗凤梅,李秀花,史晓红,邹丽
    目的 探讨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体验分娩模式的临床实施及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12月南京鼓楼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建档定期产检至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参与孕期助产士主导的孕期体验分娩模式的119例孕妇为观察组,同期107例未参与者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建卡后至入院前均接受助产士门诊基本宣教并于36周前填写一般资料问卷、分娩认知调查表、分娩态度量表、孕妇焦虑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观察组于36周后参与课程并再次填写相关量表,分析两组孕妇各量表的差异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结局。 结果 观察组在分娩态度量表、孕妇焦虑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和产床上屏气时长更短( P <0.05),宫缩疼痛评分(5.77±1.31vs8.73±1.40,t =16.417,P <0.01)、剖宫产率(5.04%vs 21.50%,χ 2=13.636,P <0.01)及侧切率更低(8.40%vs 19.63%,χ 2=5.996,P =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助产士门诊实施以助产士主导的集医疗、助产、母乳喂养及孕产康复专家指导为一体的孕期体验分娩模式可以帮助孕妇及家属提前熟悉产科环境、掌握入院指征流程、了解分娩全程、体验产床,有助增强阴道分娩信心,提升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健康。
    2025.38(1):122-125[摘要][PDF  670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Chinese Medicine · Integrative Medicine
  • 吴承玉教授运用平衡思维治疗恶性肿瘤经验撷菁
    张雯,葛琳琳,吴承玉
    平衡思维贯穿中医学辨治疾病的始终,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核心理论。吴承玉教授行医50余载,辨治恶性肿瘤经验颇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认为机体阴阳失衡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中通过灵活运用攻补平衡、寒热平衡、升降平衡、润燥平衡等药物偏性,且从组方配伍的动态平衡角度出发,平衡机体内部环境,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本文对吴承玉教授运用平衡思维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
    2025.38(1):126-129[摘要][PDF  672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Management Discussion
  • Ⅰ期临床试验电子数据录入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丽丽,梁虹,张菁,王倩倩,何金杰,陈渊成,郁继诚,张骥胤
    目的 分析Ⅰ期临床试验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录入电子病历报告表产生数据质疑的原因,提出防范对策。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Ⅰ期临床研究室2019—2022年已完成电子数据录入的3项创新药Ⅰ期临床试验项目,由申办方数据管理部门提供电子数据质疑报表,对数据质疑在试验不同阶段、不同模块的分布,并对错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持续改进。结果 (1)临床试验进程中数据质疑最易发生在随访期,占66.78%。(2)系统自动触发型质疑占比最高,人工逻辑核查型质疑最具分析意义。(3) 人工逻辑核查型质疑中,文本型错误发生率最高(47.53%),其次为逻辑错误和页面相关错误。发生率最高的三个模块分别为实验室检查(41.25%)、生命体征/心电图(14.64%)、不良事件/合并用药(9.36%)。(4)CRC缺乏责任心、专业能力薄弱是导致质疑产生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数据录入过程中,应重点提高CRC工作责任心,加强其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完整,降低CRC数据录入错误的发生率。
    2025.38(1):130-133,137[摘要][PDF  594K](13)[HTML]
    Doi:
    阅读评论

  • Case Report
  • 以全身多处皮肤变硬为主要表现的浆细胞病1例
    周青飒,严冰
    2025.38(1):134-137[摘要][PDF  2440K](24)[HTML]
    Doi:
    阅读评论

  • Overview
  • 数字化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武瑞,徐玲,韩庆烽
    慢性病防控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将信息技术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是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新模式,符合我国人口构成和疾病谱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数字化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慢性病大数据中心和管理平台的搭建,新型数字化设备、互联网医院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远程医疗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应用和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教育与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数字化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能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用药依从性和疾病管理效果,有效地解决长期随访等一系列问题,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项挑战。
    2025.38(1):138-141[摘要][PDF  633K](17)[HTML]
    Doi:
    阅读评论

  • 泛素化在胶质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晨曦,邹叔骋
    近年来,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治疗靶点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关注点。细胞泛素化与去泛素化过程的异常变化与肿瘤的发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泛素〖CD*2〗蛋白酶体系统作为细胞调节的关键途径,在多个细胞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研究表明,泛素〖CD*2〗蛋白酶体系统在胶质瘤细胞的侵袭与生长过程中可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泛素化在胶质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38(1):142-145,150[摘要][PDF  571K](15)[HTML]
    Doi:
    阅读评论

  • 超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张雨寒,高淑强,巨容
    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影响早产儿存活及生存质量。目前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预防性及靶向治疗,但不同治疗方案的适宜人群尚不清晰,对是否、何时及如何关闭动脉导管仍有争议。低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是发生持续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危险因素,本文对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及体重<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从各自利弊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2025.38(1):146-150[摘要][PDF  585K](14)[HTML]
    Doi:
    阅读评论

  • 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杨美宁,王芳
    近年来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呈病程长、易误诊、易反复等特点,迁延不愈可破溃形成窦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所处时期不同,其病理及临床表现各异,临床工作中对其进行的治疗方案众多,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单一药物疗法到微创治疗、联合治疗,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个体化,均致力于寻求更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就目前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2025.38(1):151-154.160[摘要][PDF  868K](26)[HTML]
    Doi:
    阅读评论

  • NLRP3炎症小体激活在关节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梁锋,吴仪,沈思远,肖守允,成心锟,张云鹏,田纪伟,丁惠民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关节炎性疾病中,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上调,介导炎症反应,影响疾病进展。类风湿关节炎中,NLRP3炎症小体诱导促炎因子产生,调节辅助性T细胞比例,介导滑膜炎症;骨关节炎中,NLRP3介导促炎因子分泌,影响基质蛋白酶产生,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促进滑膜炎症,加速关节退变;痛风性关节炎症中,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被尿酸单钠晶体激活,促进炎症反应。本文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机制及其在关节炎症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5.38(1):155-160[摘要][PDF  1279K](12)[HTML]
    Doi:
    阅读评论

编辑部风采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