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临床研究英文版:2016,29(5):598-601
本文二维码信息
码上扫一扫!
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的变化分析
(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 湖北省理工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湖北 黄石 435000)
摘要
本文已被:浏览 863次   下载 559
   Published Online:June 26, 2018
中文摘要: 目的:分析麻醉复苏过程中大鼠皮质脊髓束(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峰间期(ISI)的变化,为临床脊髓损伤(SCI)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20只,称重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于麻醉复苏期大鼠脊髓植入微电子芯片,采用RM6280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与分析麻醉后1 h(麻醉期)和麻醉后2 h、麻醉后3 h(复苏期)的信噪比(SNR)、神经电信号的放电频率、波幅、ISI。结果:(1) 放电频率:大鼠麻醉后1 h时的放电频率呈阵发性发放,最高为100 s时(15.65±2.17)次/s;麻醉后2 h和麻醉后3 h的放电频率呈弥散性发放;各时间点不同放电单位时的放电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麻醉后3 h的放电频率均高于麻醉后2 h且低于麻醉后1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放电波幅:不同时间点的放电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麻醉后3 h的放电波幅[(194.27±20.19)μV]低于麻醉后2 h[(254.65±25.23)μV]和麻醉后1 h[(623.38±156.59)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 ISI值:麻醉后1 h时的ISI值最高为0.02 s时的(70.46±20.62)ms;麻醉后2 h和麻醉后3 h的ISI值较分散;各时间点在不同放电单位时的IS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麻醉后3 h的ISI值均高于麻醉后2 h,均低于麻醉后1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麻醉复苏期大鼠的CST神经电信号放电频率、波幅、ISI与麻醉期比较均有显著变化。微电子芯片电信号记录对SCI修复和功能重构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Abstract:
keywords: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R-33 R651.2    文献标志码: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开放基金立项(SB201411)
引用文本:


Scan with WeChat

Scan with WeChat